现代汉语中的“否定转移”现象是否最初源自自
例句:
1、我不认为他今天在家。
2、我不相信他会跟我说实话。
古汉语似乎没有类似说法,不知这种语言现象是否是现代汉语在形成过程中学习外文语法的结果?抑或是源自对外文的直白翻译,期初并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但是最终逐渐被现代汉语所接受?
解答1:是的。
主要是有些人不太了解英语这种习惯,直译过来引起的。
不过,“我不认为他今天在家”这种句子,从现代汉语语法上讲,是符合语法,只不过不合习惯而已,同样,I think he is not at home today,也符合英语语法,但是不合习惯。
习惯改起来难,但也不是不能改。比如,Microsoft最初翻译成微软的时候我听起来就十分别扭,Google翻译为谷歌当初也被很多人吐槽,现在都习惯了。
谢谢邀请。
解答2:“我不认为xx”本身是符合汉语语法的,但在汉语在与英语接触以前,似乎很少用。用于辩驳的时候,一般会说“我(可)没认为xx”。
近年来,偶尔会见到用“我不认为xx”的句式来表达“我认为不xx”的意思的。我觉得这是受了英语的影响。
解答3:学界在现代汉语否定焦点和否定范围的研究上有着长期的分歧,但基本都同意,否定词的位置不同会使得语义产生很大的变化。
以「我不认为他会来」为例,其实是对「我认为他会来」的否定,也就是说,「他会来」的可能性实际仍旧存在,只是说话人主观意愿上不愿意承认。
而「我认为他不会来」,被否定的是「他会来」的可能性,说话人的语气更为坚定。
也就是说,在语义上,「不认为」不否定他人的想法和某一情况最终发生的可能性,相比「认为不」是对其他观点和情形的完全否定而言,语气显得更为委婉且留有余地。
一般来说,汉语母语者多用「认为不」或者先说想要否定的部分,再加上「不这么认为」,对于这些人来说,「不认为」虽然符合语法,也可以接受,但总是不自然的。
之所以在评论中说,「汉语在主句进行否定」会显得不礼貌和唐突,可能是因为汉语母语者不习惯直接用“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否定,所以当有人说「不认为」时,否定词的提前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不自然和不习惯的,所以才会使语义上明明更为委婉的句子表现出让人不舒服的听感。